来源 | 洪恩儿童启蒙(ID:hongenshizi)华锋优配快线
现在的父母,都热衷于花式晒娃:
孩子刚出生,给TA拍下第一张照片,在朋友圈分享;
孩子上了幼儿园,记录TA初背书包进入园门的画面;
孩子有了新才艺、新成绩,都要拍照留点纪念……
但凡和孩子有关的动态,有些父母恨不得天天发,让全世界的人来围观。
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说过一句话:“每个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时间表成长的花朵。”
那些被过度暴露在社交网络聚光灯下的幼苗,往往会在刺目的强光中失去本真的色彩。
而且,有些时候发者无心,看者有意,父母的一言一行,都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。
那些真正聪明的家长,始终保持着克制。
因为他们明白:父母晒的是虚荣心,孩子扛的却是千斤担。
尤其是这4件事,越晒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越大。
孩子的才艺,不炫耀
上周在群里和闺蜜们聊天,其中一个闺蜜说,最近正在考虑给5岁的女儿报兴趣班,问我们都给孩子选了什么。
另一个闺蜜说:“反正可千万别选钢琴。”
一问原因,原来是因为钢琴不好携带,没办法让孩子在亲朋面前表演。
这样的家长华锋优配快线,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。
这让我想起,去年一个在抖音拥有百万粉丝的\"钢琴神童\"账号突然停更,起因是12岁的小博主被确诊抑郁症。
视频里永远优雅弹琴的少女,现实中却每天要面对母亲安装的监控摄像头,连上厕所时间都被严格控制在三分钟内。
心理学研究显示,当孩子的才艺表演与父母的社交挂钩,艺术教育就会异化为残酷的竞技场。
法国思想家卢梭在《爱弥儿》中写道:\"真正的教育是点燃火种,而非填满容器。\"
杭州有位父亲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:
他从不拍摄女儿练琴的过程,却在书房藏着一本贴满便利贴的相册,记录着孩子第一次独立完成练习曲的日期,还有抱着考级证书后眼里闪光的样子。
而这些私藏的成长印记,也远比晒出来的九宫格更有意义。
孩子的懂事,不夸赞
曾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发帖问:“父母的什么行为,让你觉得很反感?”
下面一个高赞回答说:
“最受不了父母对别人说我懂事。好像「懂事」是孩子身上天大的美德、可贵的品质一样。像一把锁,把我锁住。让我不敢发脾气不敢任性,深怕对不起“懂事”这个评价。”
前段时间的热播剧《六姊妹》,剧中的老大何家丽就是父母眼中那个懂事的孩子。
当她看到母亲多次怀孕、流产,当她得知父亲非要生儿子的原因是,儿子可以留在家里。
懂事的何家丽果断剪去头发,只为像父亲证明:“女孩也可以留在家里。”
后来的日子里,长辈有事,她冲在最前头;妹妹们结婚,也是她站出来去帮妹妹张罗;甚至,她还下决心让自己的孩子姓“何”。
扛起责任的何家丽是长辈眼中懂事的老大,却慢慢丢失了真正的自己。
温尼科特说过:“如果一个人太正常,而失去了他的野性,这很可悲。”
而过于懂事的背后,更深藏着难以言说的难过和不安。
现实中,这种\"懂事教育\"正在朋友圈变本加厉地上演:
8岁男孩发烧38度坚持写作业华锋优配快线,父母配文\"我家小男子汉\";
女儿把压岁钱交给父母的视频写着\"小棉袄真贴心\"......
儿童心理学家武志红指出,\"懂事\"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机制。
当父母不断强化孩子的顺从属性,就等于在他们的人格地基埋下定时炸弹。
就像电影《少年的你》中,家长和老师眼中成绩好又懂事的胡小蝶,完美面具下藏着随时崩溃的灵魂。
所以,不要再过度夸赞孩子的懂事了。
聪明的家长都懂得,与其塑造\"完美小孩\",不如坦然展示孩子弄脏的白墙、画坏的作业本,让童年回归本真的模样。
孩子的成绩,不显摆
知乎上有一篇热帖,名为《我妈的晒分行为毁了我的高考》。
这篇帖子引发近2万人的共鸣。
发帖女孩写到,从小学开始,每次考试后母亲都会把试卷拍照发到家族群,高三模考失利后,亲戚们\"关心\"的询问更是直接导致她考场焦虑症发作。
最后高考失利,她还要接受家人们失望的目光。
其实,过度的成绩炫耀会给孩子带来隐形的巨大压力。
他们会觉得,只有成绩好才能得到父母的喜爱和外界的关注。
而长期被父母以成绩为荣的孩子,更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自我认知——自己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成绩。
这很不利于他们建立全面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。
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数据显示:频繁被公开成绩的孩子,出现厌学情绪的概率是普通学生的2.3倍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那些被精心修饰的\"学霸人设\"正在反向塑造家庭教育模式。
就像小红书某教育博主反思的:\"当我习惯性晒出儿子的奥数奖状,突然发现他解题时总在偷瞄我的手机——原来他在乎的不是知识本身,而是妈妈会不会发朋友圈。\"
爱因斯坦说过:\"每个人都是天才。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评判一条鱼,它终其一生都会觉得自己愚蠢。\"
放弃比较,不要炫耀,让孩子的生活回到最真实的生命律动,这才是父母应该做的。
孩子的隐私,不透露
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,也是每个父母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。
但很多时候,父母不顾一切的表达自己的育儿感受,渴望自己的育儿心得获得更多人的赞扬,反而会给孩子带来隐性伤害。
一位网友说:“小时候,跟父母去串门,他们总爱到处说我在家里的糗事,每次我都想找个地洞躲起来。拿我的事来开玩笑,考虑过我的感受吗?”
而那些大人知道的糗事,都是通过妈妈“晒”出来的。
当孩子的隐私被很多人“围观”的时候,会极大伤害到孩子的自尊。
心理学上,孩子从2岁起,就有了独立意识,3岁后,就逐渐有了羞耻心。
从2岁开始,就会有清晰的“你”“我”“他”的所属权归属意识,此时对待隐私他们也更加看重。
因此,任何暴露隐私的行为都必须要慎重,不要轻易拿出来炫耀。
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,不把他们的照片随便发送,这是一种保护。
那些智慧的父母,反而都像守护龙蛋一样珍视孩子的隐私。
而这种克制的爱,恰恰为孩子筑起了最坚固的防护网。
其实,所有和孩子有关的“晒”和“夸”的冲动,本质上都是家长的焦虑投射。
就像纪伯伦在《先知》中写道的:\"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作品,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。\"
真正的育儿智慧,是把镜头从孩子的脸庞移开,修炼自己的心境。
当我们不再需要外界掌声来确认养育价值时,孩子才能长出自由的翅膀。
点亮右下角的❤,愿每位父母都能懂得,最高级的爱,从来不需要观众。
*来源:洪恩儿童启蒙(ID:hongenshizi),100万+宝妈宝爸根据地,1000+亲子好文。这里有落地的教育理念和实用的育儿诀窍,致力于让家长育儿更轻松,孩子成长更快乐。
查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